常德日報記者 姜美蓉/文 雷亮/圖
當古老儺面具穿越千年時光,在現代展廳構筑神秘“迷宮”,你便可以成為這場文化游戲的主人。6月24日,一場名為“面具、迷宮或游戲的主人——儺面具藝術體驗展”在湖南美術館亮相。200余件來自常德溪上美術館的儺面具精品在長沙震撼集結,一場跨越時空的民間藝術盛宴正在上演。
“感謝湖南美術館的遠見卓識,在眾多的民間美術線索的序列中,選取了古老而又獨特的儺文化,用一場藝術體驗展的形式,讓中國的鄉(xiāng)土、非遺、傳統走近大眾。”說起這次專場展覽,溪上美術館幾位創(chuàng)始人雷鳴、雷亮、秦香都頗有幾分激動和興奮。這也是溪上美術館首次作為承辦單位參與策展。
“這真的是一個‘儺來儺去’的故事。”記者采訪雷亮、秦香夫婦時,他們剛從長沙的展覽現場回到甘溪鎮(zhèn),“本周內接待了兩批長沙理工大學的研究生,特別忙,但是看到越來越多的高校將目光轉向我們的傳統,喜歡我們這樣的民間收藏,并從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,真是很欣慰。”在中國鄉(xiāng)村最深處生長起來的溪上美術館里,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校外學習實踐基地牌匾和今年1月獲頒的湖南省鄉(xiāng)村博物館牌匾擺在一起,相映成趣。
這條深耕民間傳統藝術的路,他們走了將近20年。
溪上美術館位于澧縣甘溪灘鎮(zhèn),是一座致力于非遺收集、整理、保護、展示、傳播及運用,集建筑、園林、文博以及民俗文化于一體的鄉(xiāng)村博物館,著重展示湖湘民間藝術及長江流域以南文化脈絡。經過17年持續(xù)不斷建設,溪上美術館目前已建成占地10余畝、內有十幾棟建筑物、帶有濃郁中國古風的傳統院落。館內有儺面具、湖湘木雕、民俗繪畫、建筑結構、民俗陶瓷器等藏品近萬件,僅固定在建筑之上的木雕及石雕等不可移動藏品就超過3000件。其中,與儺文化有關的藏品就有上千件,其中各種儺面具400多個。今年3月,湖南美術館的策展團隊在這里住了一周,精心挑選了200余件作品布展。
“這個事情從3年前就開始謀劃,通過多次接洽,在今年3月正式啟動該項目,也成為湖南美術館民間美術系列展覽的第二場。第一場是湖南灘頭年畫展?!鼻叵憬榻B,2024年,湖南美術館推出了“湖南美術館民間美術系列展覽”品牌,溪上美術館很快就進入了策展人的視野,最終選擇了儺面具來呈現。
本次展覽分為“儺的結構主義”“慶典中的面具”“儺的精神分析‘自我’與‘他者’”“儺潤萬物”4部分。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,深度挖掘和重點展示以湖南為軸心的南方儺面具文化特色,從多個維度呈現儺文化的特點,啟發(fā)觀者參與并理解遠古湖南先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。
這次的儺面具藝術體驗展,還結合現代年輕人看展的需求有多重創(chuàng)新,增加了沉浸式體驗的部分,圍繞民俗學、藝術學、非遺活化等方面進行配套,給觀眾帶來豐富的儺文化體驗。
巫儺,是中國上古社會的精神世界。巫,是一種極為普遍的原始意識形態(tài),儺,就是巫的呈現形式。于是,便有了儺儀、儺歌、儺舞、儺畫、儺面具等,成為一種久遠的藝術形態(tài)。古時期,沅湘之間,巫儺遍地,屈原在其中寫出了流傳千古的《九歌》,劉禹錫改造舊儺歌成為傳遍鄉(xiāng)間的“竹枝詞”。
在雷鳴看來,儺文化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信仰,每一副儺面具、每一場儺戲表演,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密碼。他希望通過此次展覽搭建起一座連接都市人群與鄉(xiāng)土文化的橋梁,進一步增強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。
溪上美術館所藏的古代儺面具,是雷家兄弟30多年收藏生涯的主題藏品之一,也是我國現存古代儺面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,與澧陽平原優(yōu)周崗遺址出土的6000年前的木雕儺面具遙相呼應,對探源長江文明以及華夏文明研究價值極高。
“來自遠古時代的意識形態(tài),在湖南仍有大面積的活態(tài)傳承,真是一個奇跡!”湖南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、一級編劇孫文輝在看完展覽后如此感慨。長沙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曹雋平則不吝贊賞:“溪上美術館是中國民間博物館的代表,要旗幟鮮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,要大力宣傳其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,讓更多老百姓欣賞溪上美術館的藏品。”
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傳承,更在于被看見、被理解、被熱愛。采訪中,溪上美術館的幾位創(chuàng)始人表示,溪上美術館珍藏的民間藝術瑰寶遠不止于此,未來將秉持開放共享的精神,將更多根植于泥土的民藝之美帶向公眾視野。
據悉,本次展覽將持續(xù)至9月15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