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殷殷熱血,匯聚生命長河;拳拳愛心,點亮希望之光。無償獻血,是贈予生命最珍貴的禮物,是平凡人書寫的人間大愛。在我們身邊,有這樣一群可敬可愛的人:他們挽起袖管,讓汩汩熱血為垂危的生命注入生機;他們數(shù)年、數(shù)十年如一日,堅持著這份無聲的善舉;他們不僅自己奉獻,更積極播撒愛的種子,感召著更多人加入這支光榮的隊伍。他們是生命的“擺渡人”,是城市溫暖的底色,是值得我們致敬、學習的“熱血英雄”。值此第22個“世界獻血者日”(6月14日)來臨之際,常德日報將聚焦這些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,講述他們動人的獻血故事,展現(xiàn)他們崇高的精神風貌。
常德日報記者 楊志英 通訊員 羅方 文/圖
在湖南常德,有這樣3位年逾五旬的普通人。他們的生活軌跡各不相同,卻因一種極其珍貴的血液——Rh陰性血,被一條無形的紐帶緊密相連。這種在漢族人群中占比僅約千分之三的血型,俗稱“熊貓血”,它的稀有性賦予了擁有者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。劉小峰、李鐵山和薛九平,在這支“熊貓血”隊伍中,用數(shù)年如一日的堅持,構(gòu)筑起一道守護生命的隱形堤防。
何為“熊貓血”?在中國,絕大多數(shù)人(約99.7%)為Rh陽性,而Rh陰性血型者則極為罕見,因此得名“熊貓血”。這份稀有,意味著一旦Rh陰性血患者需要輸血,尤其是分娩、外傷大出血等緊急情況,尋找匹配的血源將變得異常困難。因此,每一位“熊貓血”獻血者,都堪稱是移動的“生命寶庫”。
對于劉小峰、李鐵山和薛九平而言,這份“稀有”在他們生命中投下的,不是特殊的優(yōu)越感,而是一種樸素而堅定的使命感——電話鈴聲就是命令,無論身在何處,即刻啟程。
劉小峰:“關愛別人就是關愛自己”
在漢壽縣自來水公司工作的劉小峰,是這份“使命”的先行者。20年前,當他第一次卷起衣袖獻血時,才意外得知自己身體里流淌著如此珍貴的B型Rh陰性血液。從那一刻起,一條與陌生人生命相連的線便悄然建立。20年來,他堅持每年獻血一至兩次,身體力行地履行著這份承諾。常德市中心血站的獻血記錄顯示:他累計獻血20次,總計7100毫升。
當常德市中心血站的緊急電話打來,告知一名白血病患者急需同型血液時,劉小峰沒有絲毫猶豫,立刻應允。雖然最后因為城區(qū)有更近的志愿者及時趕到而未能成行,他卻如釋重負地欣慰道:“沒關系,只要患者平安就好?!边@句樸實的話語,濃縮了他20年的初心:“關愛別人,便是關愛自己?!?/p>
李鐵山:無論身在何處都堅持獻血
李鐵山的故事,多了一份輾轉(zhuǎn)與堅守。早年在深圳打工時,他偶然踏入獻血屋,才知曉自己是稀缺的O型Rh陰性血。從此,無論身在何處,每年獻血成了他雷打不動的習慣。2008年回到家鄉(xiāng)常德,這份堅持也未中斷。
李鐵山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,是常德市中心血站十萬火急的求助電話——一位孕婦產(chǎn)后大出血,生命危在旦夕。接到電話的李鐵山?jīng)]有半分遲疑,立刻從工作地奔赴縣城獻血屋,及時獻出400毫升“救命血”,為掙扎在生死線上的母子帶去了希望。如今,常德市中心血站的系統(tǒng)里,清晰地記錄著他的奉獻:22次獻血,總計7900毫升殷紅熱血,化為一條條無聲的生命線。
薛九平:“有求必應”的生命保障
在臨澧縣農(nóng)機事務中心工作的薛九平,同樣是在2004年得知自己擁有O型Rh陰性血。近10年來,他成為了血站電話那頭“有求必應”的堅實保障。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,因為他深知,任何一個深夜或凌晨響起的電話,都可能系著一個家庭的安危。
去年8月,薛九平正帶著孩子在景區(qū)享受難得的假期,一個緊急求助電話打破了寧靜。沒有片刻猶豫,他立刻與家人駕車從景區(qū)返回臨澧縣獻血屋。對他而言,度假的愉悅遠不及挽救生命的緊迫。常德市中心血站的電腦系統(tǒng)里,記錄著他20次獻血、共7300毫升的奉獻——這些數(shù)字背后,是每一次鈴聲響起時,他義無反顧奔赴的身影。
在2025年6月14日世界獻血者日來臨之際,看到這3位平凡英雄的故事,我們得到的不僅是感動,更有深刻的啟示。今天你伸出援手,明天或許就能在危難中得到他人的幫助。這種善意的循環(huán),正是社會文明與溫度的基石。讓我們向劉小峰、李鐵山、薛九平以及所有默默奉獻的稀有血型獻血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。